职称论文发表 | 职称论文发表 专业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 | |
住在汉口网 | 住在汉口网是一个专业提供汉口房产信息、车辆服务、生活服务、招... | |
职称论文网 | 职称论文网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等服务。 | |
|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高中化学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在新课标下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同时要追求和谐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知识结构 能力 主角 和谐
通过阅读《化学课程标准》,得知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力求使高中课程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谈一下自己对《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
一、在新课标下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可是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今天的教师需要具备的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在2l世纪将继续展示其无穷的魅力,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身为化学老师的我们应具备哪些专门的知识呢?我认为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化学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1.化学学科知识
化学学科知识即教师既要熟悉、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还要具备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专门知识,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因人而异,但根据当前化学教师的工作任务,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学科内知识和学科外知识。学科内知识是指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教材的结构安排以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较高层次的化学理论、化学学科的体系框架、化学学科发展史、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标准与思考方式、对化学学科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等内容。学科外知识是指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化学学科最新成就等内容。学科内知识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还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深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教师讲清“是什么”,更有助于教师讲清“为什么”,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学科外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广度,这部分内容可帮助教师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缩小教学内容与新知识、应用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学生发展、课堂互动、个体差异、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等,掌握条件性知识有助于教师认识教育活动的规律,也有助于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教育进行灵活而有效的调控,从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彻底改变以学为中心、以考为手段的应试模式,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新的课程标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化学教师形成了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主动学习,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与发展,重考分轻能力和情感的陈旧教育观念,根本不能适应新课程中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新课程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现代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具有关于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即要真正拥有这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知识增长各方面指导他们全面发展。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无法成为一名新课标的执行者和实践者。
3.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数来自于实践,是教师经验的积累。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可以使化学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以及课后评价等方面游刃有余。
实践性知识得以提高的基础是教育教学实践,核心是反思。化学教师开展研究是提高化学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课改实践,并要善于经常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反思和总结,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不仅要自己反思、研究,还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考,注重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能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二、增加化学试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谓增加的实验是指大纲教材中没有而新课标教材中具有的实验。例在人教版教材(必修1)中增加了一些基本操作实验,让学生在高一开始阶段尽量多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必需的实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树立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观念,并为学生顺利进入后面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实验技术与操作的基础;例增加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验,体现在“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这两大模块中;例增加了体现化学现代化实验,如在教材中引入了现代化的仪器:光谱仪、质谱仪、原子吸收、核磁共振仪等。
在新教材的内容变化中看到化学教材内容丰富多了,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对化学的了解,满足他们学习化学的需要."实验化学"模块以实验探究活动为主进行了有关训练,能满足高中生探究的欲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面对新教材实验呈现方式的要求,对化学实验教学和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实验教学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突出的薄弱环节,实验能力不强成了我国高中学生的普遍现象,面对新教材新实验形式和要求,教师应该采取如下应对策略:转变实验教学的观念、提高实验教学能力、提高实验的分析评价能力。
三、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标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四、追求和谐的课堂教学
追求和谐的课堂教学即追求课堂教学形式与教学效果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还要不断创新,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多方面、广视角融入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通过教育科研不断反思,为新课标的实施作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夕林.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7,(6)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