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 |
作者 :贺凤鸣 1 李勇2 | | 更新时间:2012-10-31 |
|
|
职称论文发表 | 职称论文发表 专业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 | |
住在汉口网 | 住在汉口网是一个专业提供汉口房产信息、车辆服务、生活服务、招... | |
职称论文网 | 职称论文网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等服务。 | |
|
(1陕西省榆林监狱医院神木719300) (2 陕西省佳县卫生学校佳县 719200)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半夏泻心汤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主要临床表现在胃部和肠道,不少患者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笔者于2008年3月~2010年12月选择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33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依据第七版教材《内科学》[1]:①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症状之一种或多种,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罗马III标准规定病程超过半年,近三个月来症状持续);②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排除症状由肠易激综合症所致);③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1.2所选病例33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23~67岁,平均49岁;病程9个月~11年,平均5年半。伴有不同程度精神症状者18例。
2 治疗方法
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味。组方:党参30g,半夏10g,黄芩8g,黄连6g,干姜8g,甘草8g,大枣5枚为引。脾胃湿热阴滞者加霍香10g,佩兰10g,白叩仁8g,滑石粉15g;肝气犯胃者加柴胡10g,木香10g,檀香3g,丁香10g;肝胃虚寒者加吴茱萸;脾胃虚弱者加黄芪20g,白术15g,茯苓15g。水煎空腹服,3周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彻底消除;显效:自觉症状轻微并大部分症状消失;有效:症状减少或减轻;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
3.2治疗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3例;经过2个疗程治疗,痊愈9例,占28%,显效15例,占45%,有效7例,占21%,无效2例,占6%。总有效率为94%。
4 病案举例
田某,男,42岁,农民。患者因脘腹胀满、疼痛、痛位不定,经神木县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阑尾炎,于2007年12月行阑尾切除手术,此后一直腹痛,并有压痛,无固定点,饮食差,身体消瘦,面色黎黑,大便稀溏,一日一次,小便色黄,厌食油腻,身体虚弱,影响劳动,经多处医院诊治,疗效不佳。其后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所服药物多属健脾消食,促进消化的药品。2008年8月12日初诊:外观面色形态如上,腹部触诊,腹软,多处压痛,痛点不定,口中常感黏腻,食后脘腹痞满胀痛,终日不饥,身重肢痛,望舌可见苔厚黄腻,脉沉缓。脉证形态综合分析认为,脾胃湿热阻滞三焦,胃肠气滞不疏,脾的运化功能、胃的受纳功能减弱。属湿热阻滞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党参30g,半夏10g,黄芩8g,川连6g,干姜8g,甘草8g,藿香10g,佩兰10g,滑石15g,白叩仁8g,大枣5枚为引,7剂,水煎空腹服。2008年8月20日二诊:经用上方7剂,患者自感饮食增加,痞满胀痛明显改变,压痛不明显,观其舌苔薄腻偏黄,舌体胖大,脉沉缓滑,既已见效,守法上方再进7剂。2008年8月27日三诊:经服药后,饮食大增,食后痞满胀痛全无,身体也感轻快,多年之疾苦今日见愈,感激之言不必尽诉。建议守上方再服7剂,并嘱多食清淡,少食油腻辛辣之物,进一步调理巩固,一月后随访,痊愈。
5 讨 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现代医学病名,现已证明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具有以下病理生理学改变:①动力障碍;②内脏感觉过敏;③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调查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精神社会因素关系密切,但精神因素的确切致病机制尚未阐明。西医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避免生活中诱发症状的食物、药物、烟、酒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并辅以心理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属“腹痛”、“痞满”、“纳呆”范畴,与湿热中阻、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肝气不疏等多种病机有关。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疗效显著。半夏泻心汤是经方,始见于《伤寒论》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成痞者,但《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亦用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可知本方着重在调和肠胃。半夏辛苦入胃,辛开散结燥湿;辅干姜辛温祛寒;黄芩、黄连苦寒泻热;人参、大枣补益中气;甘草补脾胃而调诸药。全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补益中土。《别录》云“半夏消心腹胸隔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痛肿”,“黄芩疗痰热,胃中热”。湿浊中阻者加藿香、佩兰、白叩仁芳香化湿醒脾胃,滑石助芩连使湿热从二便而出;肝气犯胃者,加柴胡、檀香、丁香、木香理气降逆,《日华子本草》曰“檀香止心腹痛”,《本草纲目》云“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疏肝和胃,解郁和中,燥湿健脾,随证型而加减应用,起到消除病因的作用,从而寒热得除,肝气疏畅脾升胃降,中焦气机恢复,胃肠运化功能得到改善而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5.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