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职称论文 发表论文 合作流程 联系方式 论文发表
职称论文发表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我要注册
职称论文发表网   首页   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理工科论文 |管理学论文 |计算机论文 |文史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艺术论文 |社会学论文 |政治论文 |试题 |应用文 |论文投稿 |职称评定 |教案 |论文关键词 |电子商务 |体育论文 |学术机构 |发表论文 |教育资讯 |医学资讯 |物联网论文 |中国论文网 | 职称论文
职称论文 本站论文搜索
职称论文 设为首页 职称论文发表网 收藏本站 职称论文发表 联系我们
职称论文  首页-->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文章正文
鼓励劳动力转移 建设西部新农村

作者 :周 敏更新时间:2012-11-4

职称论文发表
职称论文发表 专业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
住在汉口网
住在汉口网是一个专业提供汉口房产信息、车辆服务、生活服务、招...
职称论文网
职称论文网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等服务。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且经济发展从总体上仍处于落后的国家,“三农”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农业在西部地区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西部地区在全国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从而决定了西部的农业、农村与农民在西部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地位。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西部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西部的现代化。西部农村实现现代化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农业人口过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如何转移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广泛就业是推进整个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
   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
   (一)转移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从而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目标。2001年末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已达2.53亿人,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71.27%,高于全国农村人口的比重(《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1年)。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就业空间非常有限,人地矛盾恶化,大量的农民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的状态,导致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难以实现,农民收入偏低,同时,农村人口比重偏高,造成了大量人口享受不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方便的交通和广泛的信息等现代文明的成果。因此,要想农民增收,就必须减少农民。而要减少农民,就必须积极开拓农民增收新渠道,开阔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实践证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好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
   (二)转移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的基本措施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其中任何一项的实现都离不开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都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新型农民来建设。我国西部农村人口数量繁多,潜在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每年还以递增的速度增长。至2001年底,我国拥有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其中西部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48亿人,但是农业总产值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9.5%,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劳动力素质低下,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全国文盲率最高的6个省区全部在西部,文盲半文盲中80%以上为农村人口;农业劳动技能低,科技意识差,思想观念狭隘落后,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意识,市场经济观念非常淡漠;经营管理素质较差,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西部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严重制约着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农村劳动力通过在转移过程中的工作和学习,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环境,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如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价值观念、法律观念等,进而全面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成为真正的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三)转移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
   我国的农业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从农业劳动生产率看,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仅负担耕地0.32公顷,年生产粮食只能供养3—4人,发达国家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可达100—200公顷,年生产粮食可供养80—90人;从农业机械化水平看,现在各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上,从播种、中耕、施肥、灌排、治虫、收获到加工等各个环节,成龙配套,全部机械化,我国农民至今仍是零星分散,独家小型经营,土地零散造成不能使用系列化农业机械,也难以推广高新技术,难以抗御自然灾害,农业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很低。只有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比例,才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农村现代化水平;如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过大的人口压力必然阻碍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对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替代,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只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充分转移,也才能有真正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二、鼓励劳动力转移,建设西部新农村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以乡镇企业、新兴城镇、城乡第三产业为主体的渠道已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目前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的能力,具有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劳动技能,稳定其就业拓展空间,促进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一)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支持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
   西部12个省区市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迫使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从事大量的非农业生产。近年来,国家基础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各地对民工政策的放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宽松的环境,因此,劳务经济成为近年来西部农村农民收入的新的增长点。劳务输出已成为调整西部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如“十五”期间,贵州省劳务输出330人万次,实现收入270亿元,劳务收入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制定总体规划,引导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目前,各级政府对城市劳动力的失业问题比较重视,对农民的失业问题相对来说显得关注不够,甚至只认定城市职工下岗是失业,不承认或不明确承认农村也存在着就业不足或潜在的失业问题。现在,西部农村每年有大批劳动力涌入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四川共输出劳动力1633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42.5%,其中省外877万,省内820万人。由于国家没有出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划和方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靠农民自发地进行,呈现出盲目、分散和无序的状态。农民自发地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虽然符合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部分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利用,但是同时也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冲击,造成交通、治安和劳动力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混乱,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各级政府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行全面的、多层次的规划:要在各级政府每年的工作中,有计划地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广播、电视等载体帮助农民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摆脱“井底之蛙”的小农意识,敢于走出田地,寻找其他就业生活门路;政府还要发挥好中介媒体作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就业信息,主动与待业农民签订有关协议,再把他们有组织地向外输出或安置于本地某些行业就业,从而消除农民的顾虑,放心外出就业。
   (三)加强教育和培训,减少低素质劳动力的供给。
   一方面要对即将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化及技术培训,让他们了解城市的竞争与生活规则,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提高城市生活的能力和信心,使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长,能凭借自身本领与下岗职工、城市工人公平竞争,从完全的苦、累、脏、险职业中解脱出来,获得稳定的职业,得到在小城镇、大城市的立足之地。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教育投资,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改善教育结构。要把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列入财政预算,拨付专项资金开支;在各劳务输出重点县市区,逐步建设劳务培训基地,使劳务培训逐步形成一个网络,提高培训质量,塑造民工的品牌形象;要努力形成政府买单、培训机构自由竞争、农民自主选择培训点和培训内容的格局;同时要通过农民技术文化学校、农民夜校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有效转移。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加就业渠道。
   加快农村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使过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能够合理有序地向城镇转移,变农民为市民,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从而改变农民的传统意识和愚昧观念,提高其自身素质和文明程度。城镇化与第三产业是相辅相成的,城镇化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城镇建设。由于第三产业对资金、技术的要求比第二产业要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又比第二产业强,因此,西部农村地区一定要立足自己的资源优势,围绕当地的优势产品发展相关的加工、贮运、营销和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逐步走向纵向联合和一体化,把优势产品扩张成优势产业、支柱产业,进而形成产业群。同时,应抓住东部地区乡镇企业转型之机,积极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到西部地区安家落户;注重挖掘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之逐渐成长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基地。
   (五)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土生土长起来的现代经济力量,是农村现代化模式的支撑点,是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是教育和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场所。乡镇企业在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上曾起到了主渠道和蓄水池的作用,如四川省,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创造过年均增长26.3%的记录,年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0多万人。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靠的是政府的政策推动和自身的粗放经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上新项目,加之在发展中往往是就地的、分散的、难以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乡镇企业在体制改革逐渐深入时,大多数发展后劲不足,无论产品质量还是档次都处在较低层次,其根本原因在于职工整体文化层次低,技术水平低,人才匾乏,能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少。因此,必须对职工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转移能力;同时,政府应在宏观政策上给予西部农村更多的指导和扶持,为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针对西部农村的实际,加强劳动改造,并将劳动密集性产业适当向西部农村扩散,发挥其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其与城市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六)多途径、多形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从不发达农村流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农民工接触经历了差异很大的经济环境和产业实践,农民工增进了阅历、技能、知识、自身素质发生了转变。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与一般未外出者相比,回乡农民工有较强的适应市场和创业、竞争的意识和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出现了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回流”、“回归”现象,这种回流实际上包含有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甚至意识流等的涌动。外出民工回乡创业已成为一些贫穷落后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新的增长点,是促进地方经济,启动激活农村市场,扩大有效需求,实现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据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不完全的统计,全区已有1400余名外出打工能人回乡办厂开店,投入资金1200万元,兴办的个体、私营企业涉及种养、建筑、建材、食品、餐饮等行业,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找到了新的渠道。因此,一手抓农村劳动力的输出,一手抓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的“回归”,使他们成为振兴当地农村经济的带头人,以引导和带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向成功之路。同时要鼓励自主创业,变政府安排就业为民众自己创造就业岗位。个体、私营经济、混合经济是最具吸纳能力的就业领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七)深化制度改革,优化就业环境。
   一是继续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项限制性政策,取消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等对农民分等级的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让农村劳动力和城镇……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1 2
论文首页】【设为主页】【加入收藏】【打印本文】【回到顶部
最新上传
 《美与时代》城市版杂志稿...
 让快乐体育走进孩子们心中
 武昌区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研...
 中英校际交流,校园足球添...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
 七年级《篮球运球》教学设...
 职校教师的角色定位
 我对因材施教的看法
 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
 中职德育课堂的应用表现性...
 肺结核治疗综述
 肺结核治疗方案
 肺结核治疗问题
 肺结核50例临床治疗
 肺结核病人护理
职称论文
本站推荐
 武昌区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研...
 中英校际交流,校园足球添...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
 七年级《篮球运球》教学设...
 我对因材施教的看法
 中职德育课堂的应用表现性...
 肺结核治疗方案
 肺结核治疗问题
 肺结核50例临床治疗
 肺结核病人护理
 农村城镇化探析
 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
 国防经济研究
 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建设
 科研院所物业管理社会化
职称论文发表
所有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网站介绍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导航 投诉建议 服务承诺 人才招聘 版权声明  
  •   投稿邮箱:83041061@qq.com    服务热线:027-62220402 手机: 18907137973
    点击及可直接咨询
    联系地址:武汉市江汉区新华下路江花苑13楼   电子地图
  • Copyright (C) 2007-2009 http://www.issn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6318号
    技术支持:腾浪科技    法律顾问:廖泉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