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称论文发表 | 职称论文发表 专业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 | |
住在汉口网 | 住在汉口网是一个专业提供汉口房产信息、车辆服务、生活服务、招... | |
职称论文网 | 职称论文网提供:发表论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职称论等服务。 | |
|
( 重庆财政学校 中国重庆 400060)
摘 要: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现状,根据对社会需求的分析,以就业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在新的职业教育形势下,探索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思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 ; IT 实用性 ; 课程改革。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目前各大专院校、中专、包括职业高中、技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各层次生源的学生,但时至今日,各类各级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有些模糊不清,教学模式普遍采用以学科体系为主线的大而全的培养方式,当时以中专为代表的中职学校追求的是高规格、高标准,从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到教材选用基本上是向大学看齐,显然各层次的学生不可能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
随着高校和高中的扩招,中专生源质量明显下降,还按学科本位的思维和要求安排教学,老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吃力,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这样培养的中专生绝大多数向高拔很难,以我校为例,从1998年开办计算机专业至今,学生共有7届,尽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质量评价体系等都为适应社会及专业发展不断的在作调整和完善,但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完成得仍然不尽如人意。这除了学生基础差等客观原因外,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要求一个学生把本专业的几十门课程都学好是不现实的,事实上目前真正能做我们所想象的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的专科、本科学生还并不多,何况将高中文化学习和计算机专业学习压缩到3年的中专生。
另一方面因为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课程要求的重点并不在操作和技能上,中专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远不如技校和职高学生。现在感觉计算机专业的中专生在就业市场上,是“高不成”—与同样培养方式培养的本、专科生无法竞争,“低还不能就”—技能不如职高、技校生。这两年中专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很少、很多人不得不改行干别的工作。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花这样大的人力、物力培养这样的学生呢?!中专生的出路在哪里?
为此,我们必须研究制定出灵活、多样的培养目标,按明确的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化方向去安排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活动。
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需求的现状分析:
据2003年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的调查显示,在我国,IT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 橄榄形” 分布,“两头”短缺。既缺高级IT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IT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每年的需求量大约在200百万人以上,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供给缺口。根据这些信息及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认识到原有计算机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改造计算机专业教学步伐必需加快,作为中等专业职业学校,我们应该填补低端人才培养的空白,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
2003年,由教育部职成司牵头,对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广州等省市773个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统计数据表明(表1)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专业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表1 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初级人才岗位类型统计
岗位 计算机销售 信息收集 办公文秘 局域网维护 多媒体制作 网站管维护 软件编程
比例(%) 31 29 21 6 5 4 3
反思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三、计算机专业改革和建设思路
(一) 改革与建设指导思想
计算机专业整体改革与建设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深入研究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中等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使中等计算机专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
(二) 改革与建设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针对学生个性、爱好、教师特长、社会需求等因素为不同学生定制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此,计算机专业改革与建设确定为模块化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在学生完成其专业必修基础课的前提下将主干专业课及实训课程以模块进行划分,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模块组合,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 改革与建设方案
1、重新确定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广的就业范围,如办公文秘、信息通讯领域、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制作与编辑、管理信息领域和信息出版领域、网络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维修、软硬件销售领域等。具体工作包括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发送、接收、查寻;操作、维护(修)控制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管理信息领域(如金融业、经贸业、服务业、图书馆、学校等):操作、维护和管理计算机(单机和网络)的硬件和软件;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操作、网络管理、软件开发、信息出版领域(如新闻出版业、印剧业、电子信息网)、软件工具的操作;计算机硬件软件销售领域(如各大小电脑公司):软硬件实现、现场安装、调试、用户培训,产品介绍等。我们认为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为计算机产业(公司) 、制造业(企业) 和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房、计算机室及办公计算机岗位,主要从事计算机设备、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从事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产品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等工作等工作的中初级操作型人员。
2、突出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根据中等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入该专业学习的学生在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A、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认知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的办公软件、常用软件操作能力、数据库操作能力、图形图像制作能力;B、计算机网络知识:网络静、动态网页制作能力、网络构建、网络布线、配置、维护能力、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应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维护能力、网络安全与防范能力、网站的建立、发布、维护与管理能力;C、计算机硬件支持能力:组装计算机硬件、安装操作系统能力、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计算机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能力、影视媒体素材加工与多媒体合成制作能力、使用主流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能力。
3、实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学分制的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计算机专业在教学管理制度上,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采用选修课制度和学分制度。选修课制度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自身的条件选择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采用学分制,实施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有更大的机动性。采用学分制这种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可实现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的愿望,从而为职业教育开辟更宽阔的发展途径。
4、推动课程改革和建设
俗话说:出口畅,入口旺。针对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我校当务之急是调整专业教学目标,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紧缺人才。计算机专业(大专业)可分为以下三个专业方向(小专门化),即:办公自动化、网络应用、图形图像处理等多个模块。新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要根据3年制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进行设置,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精简、整合与综合化处理,使课程设置尽可能满足行业就业岗位需要和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要。
课程设置的原则为社会实用性和模块化设置。根据社会的需求、计算机科学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计算机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技能方向课(模块化),并且每门课程应制定出相应的目标,同时对一些有特殊爱好的同学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
总之,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及其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为社会提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高素质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大学教学 2005年第5期
2、 熊聪聪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 《中国轻工教育》2003年12月刊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职称论文发表网http://www.issncn.com
|
|
|
|